欢迎访问易明天下
联系我们

公司:易明天下
地址:北京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6号。
电话:15010112057
手机:13521057267
邮箱:373186431@qq.com
网址:http://www.yiminguoji.com

中国风水的门派总述

信息来源:    发布者:admin    发布时间:2018-04-04 16:55

    中国风水学的形成由来已久,源远流长,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。在原始社会时期,虽然没有风水学的说法,但因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提出的生存挑战,又值农牧社会之故,当时的人们必须“择地而居”,选择“近水向阳”适宜人类繁衍栖息的地方。这是一种适应性的选择。进入文明社会以后,风水学随即见诸文字记载,如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卜宅的记录。在《周礼》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“以土宜之法,办十有二土之名物,以相民宅而卸其利害,以阜人民,以蕃鸟兽,以毓草木。”开始出现“相民宅”的说法,并有了“土宜法”这种相地的知识系统。《逸周书》载“土宜天时,百物行治”,可见“土宜”二字呼应天时,附天观地是当时百物的遵行规则,也是治事的方法,也因此成为后世风水术的依据。
    战国先秦时期,各种学术兴起,随着《周易》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盛行,开始建立以“仰观天文,俯察地理”为主导的学术思想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不仅承袭了以往的“土宜”观念而且更加具体,同时开始有了“气”的观念。从《晋书》知“始皇时,望气者云‘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’,故始皇东游以压之,改其地曰秣棱,堑北山以绝其势。”当时有了“望气者”的说法,可见已有风水行业的专业工作者。 先秦时期的相宅活动,一方面是相活人的居所,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。《尚书》载“成王在丰,欲宅邑,使召公先相宅。”这是相阳宅。《孝经》载“卜其宅兆而厝之。”这是相阴宅,是用占卜的方法择定地点。
   汉朝的相地术更是盛行,据《史记》载,汉武帝聚会占家,问某人可娶否,堪舆家说不可。此时的堪舆家精通天文地理,相地术也称为“形法”。到了东汉,人们开始重视丧葬,从而导致风水观念的兴起。王充的《论衡》中就详细叙述了葬礼的忌讳。东汉人非常注重居住环境,《后汉书》提到的“使居有良田广宅,背山临流,沟池环瞥,竹木周布,场圃筑前,果园树后”的家居原则,在后世都成为阳宅的基本理论。在汉代还出现了《堪舆金匮》、《宫宅地形》、《移徙法》、《图宅术》等风水著作,标志着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。
   魏晋时期是风水的成型期,堪舆家郭璞的《葬书》将风水术理论综合总结,提出很多具体的理论框架,奠定了后世风水的基础。他首倡的“风水之法,得水为上,藏风次之”迄今传承了一千七百多年而巍然不倒,在今天更加熠熠生辉大放光芒。中国人习惯把郭璞称为风水鼻祖。
    至隋唐时期,出现了《相地要录》、《宅经》、《葬经》、《五行大义》等风水书籍,风水学的理论日趋完善。唐朝是中国历史风水学说的鼎盛时期,各种学术理论广泛兴起。最突出的表现便是《葬书》的流行以及罗盘的广泛使用。此时出现了张说、浮屠泓、司马头陀、杨筠松、丘延翰、曾文遄等一大批风水名家、大师。风水理论以形势派(又称峦头派)为主,后来还出现了理气派,大大丰富了风水学的理论体系。其中江西派风水师杨筠松著有《天玉经》、《都天宝照经》、《天元乌兔经》等书,成为三合派风水的创始人,传播很广。
  至明清时期,中国风水学发展到了高点。风水理法派出现了出现了“玄空学”。 明末清初地理风水学家蒋大鸿著有《地理辨正》一书,此书是蒋大鸿对古代五本地理风水名著《青囊经》《青囊序》《青囊奥语》《天玉经》《都天宝照经》的注解,集成为《地理辨正》,成为地理风水学上的经典巨作,对后世影响巨大。真正将玄空风水传之于世的是清朝的沈竹礽,自清末民初时起,他的后人及其弟子根据他的理论编有《沈氏玄空学》及《宅运新案》,这两部著作对后世人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和作用。明清之后,风水理论渐渐变为形法与理法风水合二为一,综合应用。清代堪舆大家赵九峰著《阳宅三要》一书,提出阳宅的三个重要因素:门、房、灶。成为阳宅常用的经典风水理论。至当代,在二十世纪的90年代末,出现了金锁玉关的经文,又形成了金锁玉关派风水理论。金锁玉关属于形法派,以简单准确、实用为特点,成为更为准确的风水理论。
    在理气的方法上,到现在为止大致可分成两个大的流派,下统诸多分支。直接采用八卦卦理理气的流派是卦理派:八宅派、玄空飞星派、奇门风水、河洛风水、大三元易理派、金锁玉关等;采用河图、洛书和先后天八卦的阴阳五行原理理气的流派是五行派:赣南杨公风水术、新三合派、命理风水、正五行风水术等。
易明天下版权所有     京ICP备16017179号﹣1